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,救了我国千万百姓,如今被很多人遗忘

白癜风是否传染

“让开,检查!”1593年,中国商船上,菲律宾官兵吆喝着踢开吸水绳,一位中国老人紧盯着缠着藤条的绳索,松了一口气。

他,为何要将一根藤条带回中国?

这位老人名为陈振龙,福州长乐人,出生于书香之家,从小饱读诗书,年仅20岁时就中了秀才,然而官场黑暗,此后竟屡试不中,灰心失望之际,他决定弃文从商。

可从商之路谈何容易。彼时的明朝,万历帝不理朝政,导致朝纲混乱,再加上天灾连连,老百姓流离失所,连吃饱肚子都是问题,哪里还有钱买东西。

幸而,万历帝开放了海禁,因此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兴盛,陈振龙继而成为海外贸易商人中的一员。为了养活一家老小,他带着儿子踏上了远赴菲律宾的商船。

当时的菲律宾虽然很小,但贸易市场一派繁荣,百姓们生活安稳,初到菲律宾的陈振龙十分感触:想想我大明朝,地大物博,而百姓们却在饥饿中挣扎。

不过,随后的一次发现,却让他看到了能让大明朝百姓吃饱肚子的希望。

陈振龙发现,菲律宾种植的主要粮食是一种被称为“朱薯”的植物。这种植物可生吃也可煮熟了食用,最为关键的是,吃了很有饱腹感。

他吃着甜甜的朱薯,不禁想道:如果大明朝也能种上朱薯,岂不是能缓解大明百姓的饥荒问题。

从此,陈振龙便将此事挂在心头,在做生意的间隙,他都会有意无意闲聊到朱薯。慢慢的,他了解到朱薯不仅容易种植,产量极高,而且对土壤的要求低,十分耐旱。

最让他高兴的是,在一次次攀谈中,他逐渐摸索出了朱薯的种植方法。

于是,他想将朱薯带回国内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,可当前的局势却让他寝食难安。

原来,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,而朱薯却是西班牙推广种植的,他们严令禁止将其带离菲律宾,对所有离境的商船排查尤为严格。一旦被发现,偷盗者性命难保不说,甚至会殃及整个商船。

陈振龙心里清楚,自己乃一介布衣,如何能与西班牙抗衡?要么不做,要么做就必须做得滴水不漏。

此后,心细如发的他便开始寻找万无一失的机会,在一次次和菲律宾官兵打交道中,他终于有了意外的发现。

一天,陈振龙所在的商船停靠在码头,一群菲律宾的官兵涌上商船,仔细地搜查着,不放过任何角落,陈振龙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希望能看出一丝破绽。

就在这时,为了行走方便,一名官兵将甲板上一堆陈旧的吸水绳一脚踢到一边。

顿时,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陈振龙心中一亮:将朱薯的藤条藏于吸水绳,未尝不可?终于有了好办法!

想到这里,陈振龙按捺住狂跳的心,开始盘算计划的实施。

次日一早,陈振龙找到当地的农户,软磨硬泡了半天,才用上等的瓷器换取了一些朱薯的藤条。

抱着这些珍贵的藤条,50岁的陈振龙竟热泪盈眶,他不敢有丝毫懈怠,连夜和儿子一起将藤条绞入吸水绳中,然后在其表面裹上淤泥,堆放在甲板的一角。

1593年,即将离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上,船员和商人们都各就各位,接受着菲律宾官兵的搜查。

陈振龙和儿子站在甲板上,若无其事地和官兵们点头打着招呼。

就在这时,一个官兵走到那堆吸水绳旁边左看右瞧,陈振龙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他准备上前套近乎,引开那名官兵的注意。

谁知,那名官兵竟一脚将吸水绳踢开,在甲板上搜查起来。随后,搜查无果的官兵嘴里嘟嘟囔囔地离开甲板。

陈振龙和儿子交换了一下眼色,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
就这样,顺利避开搜查,经过数日的航行,陈振龙终于带着朱薯藤条平安踏上福州。

一回到家,陈振龙来不及歇息,就将藤条小心翼翼取出,放入水中。

第二日,看着恢复生机的藤条,陈振龙欣喜万分,将其种入后院,用掌握的种植方法精心培育,四个月后,朱薯顺利丰收。

而这一年,福建遭遇罕见大旱,到处五谷减产,灾民遍地,福建巡抚为此苦恼不已。陈振龙立即上书巡抚,大力推荐种植朱薯,以此应对灾荒。

巡抚对陈振龙冒死带种回国之举大为称赞,并听其建议,在福建全省推广种植了朱薯,丰收后的朱薯,极大地缓解了百姓的饥荒。

因朱薯来自于番国,所以闽南人称其为番薯。此后陈振龙的后人带着番薯游走全国,宣传推广种植。

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种上了番薯,番薯也成为了老百姓的重要食物之一,为缓解饥荒带来的作用不容小觑。

如今,为了纪念和弘扬陈振龙的功绩,后人不仅尊称他为“番薯之父”,还为其修建了“先薯亭”。

陈振龙心怀爱民之心,真不愧是“古代袁隆平”。

作者:秋月

编辑:剩草

上一篇:

下一篇: